天公作美,昨日天气很晴朗
昨日喜酒,一切顺利。
老妈舌头溃疡严重,整了药和维生素,吃了不见好。
知乎翻到说吃蒙牛的老酸奶好使,调节肠胃,今天吃上了,望管用。
她终于肯在家休息了,我准备自己做钩织教程,让她这段时候学学,静静心。
昨日喜酒,一切顺利。
老妈舌头溃疡严重,整了药和维生素,吃了不见好。
知乎翻到说吃蒙牛的老酸奶好使,调节肠胃,今天吃上了,望管用。
她终于肯在家休息了,我准备自己做钩织教程,让她这段时候学学,静静心。
老妈明天生日,在京东THE ORDINARY店里买了淡化表情纹和均匀提亮肤色的护肤品,3.5推荐的,看了下感觉还行,只突出所含成分起什么作用,不夸张不过分包装的溢价厉害,所以先用用看。还有美团上买了两个盆栽和富贵竹,一小盒芒果千层,一箱红豆面包,三个羊角蜜瓜(刚上市,脆甜的好吃)。六件物品百元以内,质量也可以,某些软件可以暂时卸载了。
看了一些知乎案例,应对父母控制欲强烈的,从一开始就不能退让,需要明确的给予回击,告诉他们你的态度和边界。虽然有些晚,但我想学学看。
先在心里确定关于一个主题,我的界限是什么,一旦被触碰界限,就得明白的说,这样我不喜欢,你们这样说我很难过,下次不要再这样,然后就停止交谈去做别的事儿。最初可能对方不适应,但需要我态度坚定,表达完后就暂停,不拖泥带水的费口舌。
如果发现他们很难过,行动上可以多关心,多对他们好,但只有关于具体事情的边界,就不能让。
我太容易因为不想别人为难,而妥协摇摆,殊不知这样不仅自己难过,还会让事情发展脱离正确的道路,人物关系处的也不健康。
吴请假七天回来,说了两次,我怎么突然变得这么好说话,这么怂。现在回想起来,真可怕,这次的矛盾,我差一点又被家庭关系所驯服,如果不能及时纠正,大概会朝唯唯诺诺的方向一路疯跑。
早上经过吴的工位,忽然想起她请假回来上班那天,早上在打电话,让我帮忙带个鸡蛋。然后我时隔三天突然想起,不确定那天有没有给她带,就顺嘴问了下,她说应该带了。
结果我回到位置上,发现她给我转了2块钱,我瞬间就鸡皮疙瘩起来了。所以,我担心约定的帮忙可能没实现对方会介意,而她以为我是在提醒她转账。
这一刻我真切的体会到被朋友假设的感受是怎么样的了,有些恼火也有些难过,会质疑自己的行为是不是产生了误会。
于是,当即和她讲明白,我问的缘故和被误解的委屈,希望今后涉及金钱的问题大方的要求,如果没说就不是在讲那个事儿,少一些假设,多直截了当的问与答。
经过这个事,也让我明白过去我对别人的假设,也是一种伤害,和朋友相处需要坦诚,多就事论事少胡思乱想。望以此事为戒,遇事劝导自己。
昨天和吴讨论,我之前关于和孩子成为债主关系的想法,她说就目前国情这么做不大现实。一方面对孩子来说不公平,出生她不能选择凭什么背上这个债务;其次我的性格,不溺爱孩子都是克制了,做不到这么理智的处理孩子之间的情感关系,常妥协的话,这个债务约定关系就会不上不下,无法客观的进行。
妈的,有道理。但如果原生家庭很痛苦,这种债务关系可以缓和矛盾,我认为也是可实行的一种方案。
还谈了她和她父母的关系,每当她说她的为难和委屈,她父母会妥协。而我刚好相反,更多是我父母在诉说他们的不容易,我则心软妥协。当我诉说困难时,不是被忽略就是被认为在以此要挟他们放松控制,再次进入他们的诉苦循环。
或许正是从小妥协惯了,让他们无法接纳我的反抗,和对我内心诉求的正视。
和睦的时候关系很友好,我就会畅想美好的未来。稍有分歧我的反抗则会引爆矛盾,言语的攻击,价值观的南辕北辙,让我痛苦不堪。在好与恶中反复经历,有时觉得自己的灵魂挣扎撕裂,所有的努力在不顺利的时候显的尤其可笑。
我一遍遍的问自己,为什么会这样,为什么总是陷入情感漩涡、精神控制,是过于心软,还是边界不够清晰。是不是方法不对,能不能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。
一个孝字约束太多。人或许真的需要渣一点,放弃很多所谓的高尚品德,才能出来透口气。
我厌倦了这样反复的家庭争论,厌倦了不断求证我的快乐和他们的传宗接代养老送终孰轻孰重。
其实答案很明显,快乐是我的需求,传宗接代养老送终是他们的需求,不晓得我在固执什么。糖果可以让人暂时忘记伤口的疼痛,却无法去除伤疤。
什么时候我学会了捍卫自己的立场,才能真正摆脱这种精神困扰。
标题的“人渣”,并不是无限放大自己的私欲,对他人主动进行伤害。而是对自我人格的一种保护,当价值观不符合社会普遍要求时,敢于放弃已有的被贴上的“光环”,做个不被很多人认同的坏蛋。
冯母说,她年轻时有三个想法,学会织毛衣、骑自行车、踩缝纫机。现在只有第三个想法没实现。
给她买的钩织的书字比较小,也不太好理解,我就想能不能整一本适合老年人学的钩织的书,可以先从简单的样式开始,做个大图发给她学学看。
很想让冯母冯父亲有属于自己的兴趣生活。尽管痛苦的时候想要狠心离开,可每每想到他们可能会难过的模样,我就舍不得。其中这种假设也是病态的,但没有了我他们的确会存在孤独、生活不好的概率,因此不敢去堵,不敢放手一博。
我容易心软的毛病,真的需要找方法治一治了,必须好好树立边界,否则就是无底深渊。
多个用户群体的研究是混乱的,我目前需要找的仅针对像冯母一样,有手工能力在家无乐趣可寻的中老年人。
首先从中老年人的生活中会购买的物品做调研,然后是他们的情感需求链接。
以下是3.5关于购买方向给出的整理:
医疗用品和保健用品:如口罩、口腔护理用品、医用胶布、药箱等。
卫生清洁用品:如卫生纸、湿巾、洗衣液、清洁剂、消毒液等。
个人护理用品:如牙刷、牙膏、洗发水、沐浴露、化妆品等。
护理及辅助设备用品:如助听器、拐杖、轮椅、矫形器材、体温计等。
娱乐用品:如园艺工具、棋牌游戏、电视、收音机等。
宠物用品:如狗粮、猫粮、宠物玩具等。
健身器材:如动感单车、健身器械等。
服装和鞋子:如防滑鞋、舒适的宽松服装等。
家电用品:如智能手机、平板电脑、智能手表等。
社交用品:如手机、电脑、平板电脑、社交网络软件等。
旅行用品:如旅行箱、行李牌、旅行枕等。
家居装饰品:如窗帘、墙壁装饰、壁纸、家居摆件等。
教育用品:如学习用书、字帖、计算器等。
节日用品:如节日礼物、节日装饰品等。
交通工具:如电动车、摩托车等。
绿植花卉:如盆栽、花卉等。
情感需求3.5的整理:
社交需求:老年人需要与他人交流、分享经验和感受,参加社交活动和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。
安全感需求:老年人需要感到安全和被关心,以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状态。 自尊心需求:老年人需要感到自尊和尊重,以保持自信和自我价值感。
情感支持需求:老年人需要得到情感支持,以帮助他们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。 学习和探索需求:老年人需要学习和探索,以保持头脑清晰和精神活力。
娱乐和文化需求:老年人需要娱乐和文化活动,以享受生活和丰富人生经验。 心理健康需求:老年人需要保持心理健康,以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。
精神信仰需求:老年人需要精神信仰支持,以保持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。
自由和独立需求:老年人需要保持自由和独立,以保持对生活的掌控感和自主性。
让我想想,接下来怎么继续。
妖兽,冯母又要去找工作了,感觉这个事情如果找她做参与者,配合度不高,会很影响进程。
考虑到老年人智能手机的普及度,这个方向需要在想想。
还是对学习成本和销售情况的不信任,让她不敢去尝试,需要我先做出参考。
写了几段对冯母的剖析,但还是删除了。客观的评价一个人,其实挺冰冷的,尤其是在躯体的身份之下去写,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冯的伤害。
或许我还需要些时间,或采取一些行动,帮助冯母在生活中找到补充自我的事去做。
在和冯母的沟通后,得知她年轻时有做裁缝的机会,可惜错过了。结合她给冯小时候动手织毛衣,每每聊起时她自豪的语气。我打算从这里出发做些尝试,买了一些毛线团、钩织工具和一些钩织教程的书,让她熟悉一下,后续加入缝纫机制作计划。明白她对学习成本的担心,我用空闲时间同步学习,按她的需求制作一些视频、文字版教程。
这次尝试对冯的成长来说也有帮助,从时间和达成目标上做些事项计划,尽快行动起来并记录这个过程。
需要做个调研,关于钩织小物品的衍生运用。钩织教程应针对不同的学习群体制作。比如学生群体,可以找他们学习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做教程;大学生群体,可以找打扮的小饰品,或给男女盆友做的手工礼物;宝妈群体,选给小娃娃做的物品;中老年妇女,一方面是家里的实用物品,也可以包含送孙辈的小物品。总结来说,做教程不能仅根据自己的身份去制作,而是先带入某一类用户群体,找他们的需求特征,针对性输出。而这个用户群体的选择,应优先选择自己现有或过去已过的身份特征,这样会有一些链接,对需求的了解更深刻。
然后他们共同有的特征,就是学会了自己使用的同时,也能有部分销售出去。我在做教程的同时,可以分享他们的作品,他们的故事,帮他们增加一些卖出去的可能性。
用表达去代替猜测。即便表达可能会遇到冲突,但理解冲突也是理解关系的一种媒介,猜测的结果不论好坏都不能成为事实的依据。往往表达受阻,其困难点源自缺少沟通带来的不了解,或者对关系的重视导致不敢试错。那么等待恰当的时机过程中,需要更多的自我成长,更多的事情交集。
很多时候,人们表达对外界的不认同,或许不应单纯的只看到文字表面的情绪,还需要感受其中夹杂着的对自我认知的挣扎。这种感受应尽可能少的加入现有躯体相关的干涉。
今日路上所想:以后生了娃,从她有意识起,我就明确告诉她我是她的债主。在她没学会自己记账前,我辅助她记录,当然我会采用更有利于我的记录方式,让她有意识的加快学习自己记明白账目的能力。
等她有足够能力还清了我抚养她长大的成本,我们的债务关系就宣布结束,可以根据她的需要转入其他合伙人之类的关系中。
所以,当她和我不在有债务关系,我完全没有理由干涉她对自己人生的规划,她想养猪那也是她的选择。剩下的情感关系就跟朋友一样,皆来自彼此自愿和投缘。
即便仍然处于债务关系中,我也希望从很小的时候让她学着对自己的人生做主,上什么学校学什么兴趣班,皆来自她的喜好,我只是为她打开一些门,引导她自己去看。我这个债主唯一不同就是还债条件宽松,没有利息,能力范围内看需求尽力满足借款额度。
关于意识体与躯壳身份剥离的思考中,总想起一句话:“抓捕周树人,跟我鲁迅有什么关系?”。
人的很多苦难,都来自于意识体完全融合于躯体身份的缘故。明明有时清醒又知世间真理,一旦涉及与这个躯体纠葛很深的人物关系时,就容易迷失其中,被带进他人的负面能量场,出也出不来。
需要更多的思考关于“我是谁”的话题。而这个思考从一开始,就得剥离世俗的身份,肉体的亲缘关系。
即便我们无法得知身体中的意识体来自哪里,但冥冥中会有牵引,当这个意识体越来越独立,或许就能知道她进入这具身体需要完成什么使命。
这个躯体很奇妙,我们的意识体几乎分散到她的每个组成,即便成功剥离,也永远的将能量的一部分留在了其中。同时躯体所产生的一些东西也融合进了意识体。所以一旦进入躯体,相互融合的时间越久,共同经历的苦难越多,彼此的影响也越大。
那么,我或许需要从孩子很小的时候,就告诉她,多多思考自我,学着让意识体和躯体保持更多的独立时间。当然这需要我自己对这方面有一些经验。
首先我需要了解躯体和意识体不同的名称。躯体继承她的族群信息,名字由她父母所取。她的亲缘关系例如她的父母,我可以称呼为冯父冯母(冯的父亲母亲的简称)。而意识体的名称由自己命名,这个名称或许是多个不固定的,他们展现了不同阶段思考的内心的自我。
这个阶段的“我”。还是叫星海吧。承载了我对未来的憧憬与美好希望。
于是后面的记录中,我得学着辨别,什么事情是和躯体有关的,什么事情是来自意识体想达成的。渐渐找到完成意识体的使命,并在这个过程中帮躯体处理好她的族群关系,找到她的社会价值,帮她过好这一生。在躯体生命的终结时刻,我们彼此都能圆满。
刚看了关于这篇,承上启下这个说法,或许有些可以接受,用来解答我心中关于活着的意义的困惑。
如果人生真有意义的话,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、承前启后的责任感。这说明了继承和创造文明成果是生命接续的体现。
生命本没有意义,某种不知名的力量把意识装进了这具躯体,直到她失去机能腐败为止,关于我的意识得一直受限其中。
一种是找到正确的意识超脱之法,脱离躯壳的限制。
另一种就是继承她的过去,她的生物信息所绑定的关于人类文明的过去,并为了更好的延续做出一些努力。
关于上一篇的消极态度有些抱歉,但感觉那是我少有的灵魂清醒的时刻,只有在受挫痛苦时才难得出现的状态。
可惜,短暂的清明后又一次妥协,被拉回了现实世界。
不能确定,意识来到这具身体,有着怎样的使命,亦或是仅仅走个流程,经历这短短一生。
在去寻找这个命题的路上,把她的人生过好,承接的不只是她的家庭,也是过去千千万万年里,那一个个盛世太平的夙愿。如有余力,为后来的经历者们,留下些关于我的手记,或也无用仅作纪念。
讲不清,我大概二十八年前就没必要出生。
活了这些年也没对这个世界做点贡献,完全没有存在的价值。
有那么一刻,理解部分人群为什么自杀了。没有难过没有痛苦等负面情绪,只是纯粹觉得没劲,生命并没有意义。活着的人或许会难过吧,但那也没有意义,本来活着都挺受罪的,不过是晚上几年几十年,都得在地狱相见。
真的是累了,希望以后的生育系统能规范化,要么就谈价钱,要么纯谈感情,别他妈又讲利益又讲感情,我他妈的这个脑子搞不明白。
仔细想想完全是独立的关系,这个世界不属于我,我也不属于这个世界。我也没有多么喜爱这世界。
也有点理解为什么要鼓励生个孩子,为了增加主线任务,然后部分道德感比较强的人就没办法选择结束。
假如到了那时候,我想把家里的小松鼠带到西湖去,她的肚子让她生存有点难,但舍不得给她下药,让她搏一搏自己的命运吧。把家里的鱼送给同事养,没人要的话,就带去卖鱼的店里。
其实和没有了执念,想要超脱的人谈责任是没有意义的。
不知道那时候行情怎么样,哪怕拆点零件,凑一凑把老家房贷给还了。留个遗书,让他们别思虑太多,我单纯只是想开了,他们能过就过几年,不想过了早点来陪我也是好的。
最后会选一座不好爬的雪山,就此留在上面。不用操心花钱买个墓,也不用见尸体搞的很难看。哦,为了防止被拍,得在最后尽可能的选择趴着的状态。
以上很消极且无厘头,但也是人生某阶段的思考,希望后面的我别删。
我认为自己是很容易想的开的那类人,想开的一种方式是和这个世界妥协,另一种是彻底告别,两种方式都没有错。
在加一个道德层面不太友好的话,这个世界的确离开了一个人照样转,包括周围的人,无论他们的工作还是生活。
中国最危险的山,死亡率65%比珠峰高51%,至今只有25人成功登顶
看到这个标题,我第一反应是笑了,万一去解脱最后爬上了山顶怎么办,真他妈的。
假设一个不想活的人,期望最后浪漫一点死去,去做各种极限运动,结果都活了下来,一次次面对重生,也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折磨。
和父母那代人的思想观念冲突是很难和解的,我自以为在一点点的改善,又常常有回到原点的无计可施感。
这种不断的尝试,回想起来总觉得自己像个傻叉。然后还不得不做这个傻叉循环,因为做不到撒手啥也不想啥也不管,逐渐成了升级版傻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