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7月

最近老吴给我分享了和预受访人们之间的交流,我发现走出自己小世界,出来看看更多人更多事的意义,在于从他们身上照见自己。从他们的经历中,语言中,我总能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,尤其是那份稚嫩,无处不在。

还有关于发布视频,尤其是美食相关的,吴建议好好摆摆盘,找角度拍的好看些,现在整的略丑。这个建议我认为是中肯的,但很犹豫。

相似的话题经历了很多遍,用更认真更有技巧的方式去美化,修饰自己修饰作品。我知道自己心里在纠结什么,长久以来,更关注内心纯粹的感受,总希望一切保持它最本真的状态,饭就是简单的一顿饭,人就是生下来这样的一个人,留下的照片故事,就是真实的本来的样子,即便那不太美观,可我心里喜欢且感觉恬静踏实。

现在慢慢的,我不那么确定了,一度怀疑,曾经的坚持是因为我的懒,懒得去努力去变化,去尝试其他不曾实践过的方案。

所以,某天睡前我想通了,与其两者纠结,不如都去试试。去试试建议的方案,学会那些技能技巧,看看他们的乐趣在哪里,去看看两者的反馈有何不同。

至于结果,随它去吧。

昨儿下班,老吴喊我坐她小毛驴一起回,路上分享了她找到的第一位受访者,以及确定好采访场地的经过。

起因是有个朋友曾经在某站做个四五期类似的访谈节目,另外一个朋友有拍摄的设备,一拍即合,老吴准备把这个事情继续做起来。场地她做了一些调研,基本都需要收费。由于公司行政的岗位,和这边的街道办也比较熟悉,就问尝试询问是否可以帮忙找场地。后来对方问她要做什么,她讲明了访谈的目的和计划,街道这边很认可,说可以免费提供场地。这真的很棒,为后续的访谈提供了好的开头,我想她也会把这个事情做的很好。

同时,也意识到,此时我的角色是倾听者与鼓励者,她的行动历程分享,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。就像是滚雪球,能量相互作用影响,事情正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。

老吴昨天和我说,她准备和朋友一起搞个访谈类视频,分享这个年龄段大家遇到的挫折和迷茫,探讨对未来的规划。

我觉得这个想法挺好,第一反应是这项目蛮适合她的。她有条理,善于沟通,而且对这个话题有很多自己的感触。如果她坚持下去,这对她的成长会是很棒的开始。

特别记录这件事,是因为我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小心眼又悄默声冒出来了。原以为我们朝夕相处,之前很多事情她也常询问我的看法,我会成为她的一些行动中的讨论对象和伙伴。然而这次,我却成为了旁观者。

我记性不好,很多时候能很快和自己和解。但不能否认的是,我还挺容易触发这个小心眼子,且更多时候是在和自己较劲。

就如老吴的事,静下来后,我的感受更多是沮丧。以前对很多事情都不在意,心里总想,世俗的要求于我并非合适,我觉得舒适的状态就是最好的。于是,很多年,能力都不曾有大的长进。今天突然意识到,在自己的小世界里,舒适为佳。但走出来,在没有能力改变规则之前,了解规则并善用规则是不可避免的且必要的。

在开启事业或开展活动时,不被认可、不被选择,没有合作价值是很令人沮丧的事,也是很现实的情况。换位思考,趋利的本能,我大概也会做相同的选择。没有人可以在具体的计划上,接纳长久的无意义的消耗。

早上走在上班的路上,在回忆过往,思考是否真的一无是处。父母给的外在条件并不差,却从未认真雕琢自己。然而形象是规则中的一环,可以不羁但不应让体重失控。装扮和礼仪不作为喜好,却需要当作一项技能。

其实,很擅长在陌生的环境和人快速展开话题,让人放松下来,渐渐熟悉。也很容易感受到他人的情绪变化,发现他人的需求,帮助解决问题。却很长时间拒绝对外社交,更多是礼貌且疏离的简单应答。我的口才并不差,自带憨憨的幽默,却害怕人群和与人对视,从不敢在人前多说。

总说自己怂,可当朋友遇到不平的事,一腔热血上头,可以不管不顾的冲上前出头,尽管下一秒会害臊得满脸通红。虽然不能长久坚持三分钟热度,可对新事物的适应能力好,理解后上手很快。看起来不能坚持,拖拖拉拉,但认定要做的事,最后都能做到。

所以,我有很多优点啊,可从前并不曾正视她们。现在我想,找到自己认可的优点,去改善她、雕琢她,别让脑袋里的自己继续停留在过去那个散漫毛躁的角色里,现在是新的开始。胆小就去练胆子,没方法就去找方法,去尝试、去记录、去做。

最近和老吴聊了聊,确认在杭州交社保到退休是不错的选择。

在这里工作的几年,整体来说还蛮舒适悠闲的,当然也和我没啥社交不爱出门有一定关系,对娱乐项目没有需求。办理社会事务,浙里办网上提交资料基本都能搞定,政府整体的氛围相对开放,不那么思想老旧顽固。医疗体验也很便捷,总得来说,没有特别反感的槽点。

刚来杭州那几年,我宝问以后在哪定居,那时候对杭州其实没啥归属感,对老家也没有,我只能回答不知道。现在好多了,或许在将来未必永久的居住在杭州,但在这里交社保,在这里退休,是目前确定的事。

还和老吴聊了聊继续考学的事,她说会比较难。我说缺什么就去补,去做,去试,结果随缘,水到渠成。如果多次失败,那就换个方向试试呗。

成长的方向在于追求内心的平静,有缺憾就去填补,提升自己的能力,滋养自己的灵魂。在不断前行中,生活终将变得明朗。


补充下,迄今为止,我只在江苏、天津、北京、杭州呆过,所以并没有什么经验和依据去比较,得出哪个更好。花田里的花儿各有各的美,他们不需要我来评判,只是刚好路过,刚好蹲下时,一朵小花入了我的眼,花很美能使我毛糙的心绪平静,那么此刻乃至很久很久,这朵花在我这里就是最好的存在。

今日记录两件事
事件一:关于老吴
老吴前阵子失恋,状态很不好。我对她说:“恭喜你,到了人生的瓶颈期,这是痛苦且迷茫的阶段,但找到自己走出去,会迎来新的阶段。”她开始健身、食疗,调理身体,最近还报了一些兴趣课。我说:“挺好的,忙起来充实了或许能睡个好觉。”并且建议她可以录一些视频,讲讲自己从零开始学习的过程及经验,给自己更多的反馈。

但她说这很难,从想词到录制再到后期都要自己来。我说:“别想太复杂,就和记日记一样,记录自然真实的状态就行。”她回答道:“你说起来很简单。不如这样,你亲自实践下,找到你想做的几件事,拍视频记录。如果你做到了,我也去做。”我答应了:“好吧,让我想想。”

现在是对话后的第三天,我还蛮想去试试的,只是决定不好要做的事。刚才在蹲坑,热得满头汗,然后就想啊,我得去做。即使没有特别想做的,就记录当下在做的事,手工也好,做饭也好,可能简单平淡,但能督促自己认真一些,有条理一些,这是我想达成的目标。

我也明白,真正想做的事,需要在行动的路上才能找到,需要事情的积累,需要与外界互动。当然,我也希望能给老吴做个好榜样,好的状态总是会相互感染,轮子滚起来,事事都顺。

为此,我买了一个挂脖手机支架,以便可以第一视角录制视频。为了避免因为种种原因拖延这个计划,我设置了实行期限(在这周结束前,完成并发布一个记录)。如果达不到,也不必内疚,告诉自己甘心放弃该计划。

事件二:关于我对主观判断的依赖
我问3.5:从一个心理和性格辅导师的角度给一些建议。我目前的状态,会过于依赖自己的想象去判断做事,嘴上常说“我觉得”、“我感觉”、“我认为”。不喜欢这样,你帮我分析下原因,以及怎么改善。

原因分析
内向型思维:习惯于通过内在世界理解和解释外部世界,更关注内心的感受和想法,而不是外部的客观事实。

缺乏外部反馈:缺少足够的外部反馈和客观评价,导致在判断和决策时更依赖自己的感觉和想象。

自我保护机制:依赖想象和主观感受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,避免面对现实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,保持心理上的安全感。

习惯性思维模式:这种思维方式可能已经成为习惯,习惯性地依赖自己的想象和感觉,而不自觉地寻找客观依据。

改善建议
写日记:每天记录做决定时的思考过程,写下主观想法以及客观依据,反思需要哪些信息来做出更客观的判断。

定期回顾和反思:每周或每月回顾日记,反思哪些决策依赖主观感觉,哪些基于客观事实,总结经验。

设立决策模板:制作一个简单的决策模板,每次遇到需要做决定的情况时,使用这个模板来指导你的思考过程。包括以下步骤:
问题描述
主观感觉和想法
客观依据和数据
他人的意见和反馈
最终决策和理由

寻求多方面的反馈:每当需要做出重要决策时,主动向至少三个人征求意见,记录反馈并与自己的想法进行对比。

练习批判性思维:每周挑选一个新闻报道或文章,练习批判性思维。分析其中的论点和证据,问自己以下问题:
这些信息的来源可靠吗?
是否有其他观点或证据被忽略了?
我的直觉和感觉与这些信息有何不同?

设定SMART目标:为自己设定具体、可衡量、可实现、相关和有时间限制的目标,如在下个月内,每次做出决策时,找出至少三个客观依据。

参与辩论或讨论:加入辩论俱乐部或参与在线讨论,练习在不同观点中寻找平衡,通过与他人互动更好地理解不同观点,学会更客观地看待问题。

使用思维导图:使用思维导图工具,将想法和客观依据可视化,帮助更清晰地看到思维过程中的逻辑关系,找出可能的偏见。

每日冥想:每天花15-20分钟进行冥想,专注于呼吸和身体感受,提高自我觉察能力,减少对主观感觉的依赖。

通过这些方法,你可以逐步培养更客观和理性的思维方式,减少对想象和主观感觉的依赖,提升决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

建议很中肯,我想通过实践记录,改善这一情况,更多的从客观角度去思考和做事。那么,先开始进行事件一吧。

最近经常刷到某齐的各种视频小号,没看过的内容我会停下来看一看。

他讲的一些处理方式,让我感到功利、厚黑,本能地排斥,但会想如果自己身处那些情境中,又会有哪些解决方案呢?

我知道任何言论都存在局限,这与谁说的、说得好不好无关,只与听的人有关——听到了什么,听懂了什么,运用得如何……

父母都是五十年代中期的人,旧时代的思想对他们影响很深。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,被教育成乖孩子的我,也深受影响。

我曾激烈地对抗这一切,像蛛网上的小虫,声嘶力竭、四处乱窜。

和解的过程很漫长,从幸福快乐到痛苦悲愤,反复经历希望与失望。直到慢慢不再和自己较劲,不再幻想和假设,不再尝试去干涉,我才渐渐明白,需要和解的只是自己,也只能是自己。

所以,现在来看这些视频,我更多的是好奇,是探究。成年人的世界原来有这样的一面,完全利己的,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道德观念,不那么和平友好的……

视频里一些连线的人,讲的事情让我大跌眼镜。我不太能理解,为什么人可以坏得如此明目张胆、理直气壮,他们不心虚吗?或许有,或许没有。仿佛每个人从自己的利益出发,总能找到合适的理由,一心一意地去达成他们的目的。

视频中讲到认知、人性、原生家庭、婚姻、事业、带娃,我都会听一听。有些听不懂,有些不认同,但也有一些会打开思路,仔细想想,如何改善我的生活和状态。

总结来说,还是感谢的。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的幼稚,这并不是我做错了什么,也不是性格问题,就是单纯地见的少,遇到的事情少,从事情中去思考和解决的机会少了,经历与收获无法累积,认知受限,心智不成熟。

真正看到了问题,就有了提升的目标和方向。30岁的人生嘛,也挺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