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午在座位上刷手机,冷不丁听到前面销售部在说,老吴年纪挺大了,我蹭一下就站起来反驳,才不是,她比我还小一岁,大家不是年纪都相差不大嘛。

说完就后悔了,暴露了她的年龄。她以前不讲真实情况,一定是不想讲。

她不在公司,就给她发消息说明了情况。她说这样以后都不能给我讲她的事情了,( ̄□ ̄)。

我说,很难忍住啊,朋友被人蛐蛐误解,我又知道那不是实情,嘴已经先大脑一步开启了。

但是的确下次得注意下方式,不能暴露真实情况,只是表达他们编排不道德,会传达给本人知晓就行。

还有,如果她和我讲事情,一定要说明不能外传,很多时候没有概念,真的需要明说。

搜索了下该网站所以关于老吴的文章,都转私密了,以后只写关于自己的那部分哦。


我不是一个好学生,因为听不进好赖话。

但有许多好老师,遇见的人事物,他们在不知不觉中,教会了我很多道理。

这些道理,能听懂极少部分,且需要不短的时间,和事情才能感悟。

悟了,也只有其中极少的部分,可以做到。

最近发现,得过且过这个词还蛮贴切的,我也喜欢。

就像曾经写过的:小灰人。不够白,也不够黑,不够纯粹,灰不溜秋的一只。

不够通透,不够自在,不够坚定,不够聪明,半桶水晃悠晃悠,足够的平凡。

不会有过高的期待,但也不会全然没有希望。多一分是好,少了一分也不坏。(^_^)

Raya这个英文名,来自《寻龙传说》(Raya and the last Dragon)里面女主的名字。

多年前看电影时就很喜欢,也记下了这个名字。那时候就暗暗想,在将来,亲近关系处在信任危机的关键时刻,去做那个先伸出手的人。

选择这个名字,也是希望继承那份坚定与勇敢。

(自嘲的笑)大概是现实里这个名字存在感太低,没能提醒到,并好好的去实现她的意志。

逃避与等待更多更多,就像一条木呆呆的鱼,僵着身体在时间的长河里顺流飘荡,直到大家都翻篇了,或者撞上了岸边的石头,才能猛的跳起来,鼓起勇气蹦跶两下。

长久的相处中,亲人也好朋友也好,他们的为人和处事方式大致是了解的。

所以太多时候,他们口不对心的话,不应成为纠结的点啊。

是我把话看的太重,把爱看的太轻了。:-[

耐心一些,冷静下来,看看他们表达后面,内心真正的诉求。

去做先伸手的人,去做主动爱的人,没有什么值不值得的付出,生命与体验无法预测,也无法衡量。

谢谢;)

早上起来刷到一个悲剧小故事,莫名勾起哭引,好好哭了一顿。

又想起最近看到的韩国的电视魔女姐妹,很是羡慕,如果我能成为一个目标坚定的冷血的杀手,那多好啊。

我所有的难过和痛苦,都来源于,现在这个没用的、柔弱的心脏。她总是去想关爱我的父亲有什么错,一生在付出没有自我却偶尔也会给予我关爱的母亲有什么错。

伤害我的人,也曾关照我,有缺点的人,也有闪光点。我的脑子已经习惯于过滤过去的痛苦,不断的提示积极的好的一面,以此麻痹一切。

我说爱自己,但早已习惯,在冲突中把自己放在最后,最卑微的位置,所以伤害它才会锲而不舍的,一次次找上门。

仔细想想,这的确还是“我”的问题,依旧被过去的惯性所支配。

我对世界的态度,影响着世界对我的态度。

--《当下的力量实践手册》节选 --

保持临在,随时观察你的思维、想法、情绪以及在各种情况下你的反应。请多关注自己对各种人、事、物的反应,至少像你关注让你有反应的人或事情一样。

同时关注你的注意力是否常常跑到过去或未来之中。不要去判断或分析你所观察到的内容,就只是观察你的想法,感受你的情绪,关注你的反应,而不要把它们变成个人问题。这样你将会感觉到一些比你所有观察到的更为有力量的东西:在思维背后,那个宁静的、观察的临在本身————宁静的观察者。


请充分地利用你的感官。定静在原处,环顾四周,但只是看着就好,不要去做任何的分析和解释。观察一些光线、形状、颜色、质感等。关注每个东西宁静的临在,关注那个容许所有事物存在的空间。倾听声音,但不要去判断它。(读到此处会心的笑了,很喜欢这里形容的的状态。)

聆听声音之下的宁静。触摸一些东西,任何东西,并感受和认可它们的存在。

观察你的呼吸节奏,感觉空气的流入流出,感觉在你体内的生命能量。允许外在和内在所有事情的发生,接受万物的“本然面目”,深深的进入当下。


当你创造了一个问题时,就创造了一分痛苦。所有的解决方案就是一个简单的选择,一个简单的决定: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,我不会再为我自己创造更多的痛苦。我不会在创造任何的问题了。

这段话让我想到,最近的一次为难纠结。给父母寿宴买的花饽饽,需要买两个六层的,真空打包有16个袋子,商家强调必须到家后冷冻存放,家里冰箱根本放不下。然后当天食用还需要都蒸了才能吃,我很焦虑,想要自己办好达成这件事,也不敢和老爸说,以免他的焦虑使我更焦虑,于是搜了冰柜和大容量大蒸锅。

这两样能达到需求,但后期闲置的概率很高,只适合作为备选。后来我问了酒店的老板娘,能不能帮忙蒸下,他们答应的很痛快,并确认有蒸箱放得下。然后我又犹豫了,想能不能放人家店里冷冻存放,可人家要做生意,有食材哪里能给我放呢,而且我也担心是否能妥善存放,万一开裂了发霉了咋办。

最后还是问了,他们说有冰库,不能久放,能帮忙存放两天。沟通下来这件事居然就解决了,当时我的总结是,要敢于去问,去表达自己的需要。

现在读到这段话,我发现了,过去我常常会因为内心的焦虑给自己制造额外的问题,当这种问题长久累积不能解决时,还会忍不住把这份力施加给他人。这真的和我爸很像啊。

「所有的解决方案就是一个简单的选择,一个简单的决定。」买花饽饽这件事如果达不成,我就提前订蛋糕,就近买。这家酒店不行就换一家打电话问问,哪怕出点费用。闺蜜那几天结婚,都有合作的酒店,也可以让她们帮忙问。或者问问她们家里能不能放几包。在不行,小冰柜也是可以考虑买的,后面老爸钓鱼也能用来冻鱼。

我有很多的选择可以去尝试,去说出自己的需求,去做。我也会遇到很多的结果,不同的结果又是不同的选择,似乎,我一直有很多的路在前面,去走就是了。不要在害怕呐。


如果出现了你现在就需要解决的问题,而你的行动是产生于当下的觉知,那么它们就会很果断、很清晰,并更有效。这种反应不是来源于你过去的思维模式,而是来源于对问题的直觉反应。在其他情况下,如果被时间限制的思维做出了反应,你就会发现:什么都不做,在当下归于中心反而更有效。(归于中心具体是什么意思,这里不完全理解)

人们怜悯弱者,却更向往强者。欣赏强者,靠近强者,成为强者。

强者,或许是,人格独立,能力出众…

这几天在看乒乓球比赛,很喜欢sys,喜欢她的稳定,喜欢她的拼搏。今天早上坐地铁,想着想着,忽然就看见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。家事背景的差距,人际人脉的差距,能力的差距,更多是敢拼敢争的差距。

再次想起曾经我妈要给我将来的娃取名进争(往前进一步,与人争一争)时,我的愤懑。现在想来,着实稚嫩,像我这样敏感又放不下自尊的人,没有去搏一搏,没有获得过成就,怎么可能心甘情愿不纠结的持续享受悠悠然的时光,不得动不动的心态不稳自我造作一段时间。

每每走出自己的世界,无用感深深袭来。父母70了,想给他们整口好牙,剩下的日子能吃好一些,带他们出去走走,看看现在的世界。而不是仍然异地工作,一年回不去家几次。老伴儿想做个近视手术,一延再延,想着先给我的烂账还清。朋友聊天时为将来老了可能的独居生活哽咽,我说真那个时候你病了身边没人,可以帮你找护工,帮忙盯着些。长长的叹息,要是有能力一些,整一个稳定运行的组织,让她们即便年迈时身边无人,也能安心生活就好了。

我能做的事好少,本应该做的更多更好的。

怎么养成了这样的性子呢,自我舒适的圈子里,快乐短暂且虚无;只有在帮到他人时,才能感受到真切和踏实。

有点难过,我可能没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帮到他们更多,甚至还需要花一些时间先救救自己,但还是会去做那不多的部分。总得去改变的,30岁的年纪想争了,该争的得争一争。

希望在将来,在意的人们遇到麻烦时,我可以有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案,且能实施能搞定。

最近经常刷到某齐的各种视频小号,没看过的内容我会停下来看一看。

他讲的一些处理方式,让我感到功利、厚黑,本能地排斥,但会想如果自己身处那些情境中,又会有哪些解决方案呢?

我知道任何言论都存在局限,这与谁说的、说得好不好无关,只与听的人有关——听到了什么,听懂了什么,运用得如何……

父母都是五十年代中期的人,旧时代的思想对他们影响很深。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,被教育成乖孩子的我,也深受影响。

我曾激烈地对抗这一切,像蛛网上的小虫,声嘶力竭、四处乱窜。

和解的过程很漫长,从幸福快乐到痛苦悲愤,反复经历希望与失望。直到慢慢不再和自己较劲,不再幻想和假设,不再尝试去干涉,我才渐渐明白,需要和解的只是自己,也只能是自己。

所以,现在来看这些视频,我更多的是好奇,是探究。成年人的世界原来有这样的一面,完全利己的,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道德观念,不那么和平友好的……

视频里一些连线的人,讲的事情让我大跌眼镜。我不太能理解,为什么人可以坏得如此明目张胆、理直气壮,他们不心虚吗?或许有,或许没有。仿佛每个人从自己的利益出发,总能找到合适的理由,一心一意地去达成他们的目的。

视频中讲到认知、人性、原生家庭、婚姻、事业、带娃,我都会听一听。有些听不懂,有些不认同,但也有一些会打开思路,仔细想想,如何改善我的生活和状态。

总结来说,还是感谢的。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的幼稚,这并不是我做错了什么,也不是性格问题,就是单纯地见的少,遇到的事情少,从事情中去思考和解决的机会少了,经历与收获无法累积,认知受限,心智不成熟。

真正看到了问题,就有了提升的目标和方向。30岁的人生嘛,也挺好。